五月洞庭枇杷*

治疗白癜风的中药 http://m.39.net/pf/a_4790119.html

太湖洞庭山是白沙枇杷的故乡,尤以东山白沙村纪革头的枇杷最为 。“摘得东山纪革头,金丸满案玉膏流。”清初名士尤侗那首《咏枇杷》的名诗,引得多少人来品尝这“唐宫荔子”般的枇杷。五月是枇杷成熟的季节,历代志书上颇多记载名人与白沙枇杷的故事。

▲东山槎湾藏船坞枇杷林

沈周洞庭东山画“琵琶”

枇杷最早生长在秦国,因其狭长的叶片和椭圆形的果子酷似琵琶,古代又有琵琶之称,又从琵琶的谐音发展到枇杷。清段玉裁《说文解字》中有“琵琶本作枇杷”之说。

白沙枇杷是枇杷中的珍品,历史上最早到东山品尝枇杷的名士为画家沈周。沈周(—),字启南,号石田,晚号白石翁,苏州府长洲县人(现相城区)。擅画山水,兼工花鸟,“明四家”之一。相城沈周和陆巷王鏊交情很深,两人虽然相差24岁,可是一对忘年交。明成化元年(),16岁的王鏊在吴中已小有文名,时沈周的书画作品已达辉煌时期,在他所作的《有作居图卷》上,即有少年王鏊的题诗。成化十一年(),王鏊考中探花,入朝为官后,两人仍不绝书信往来。

▲沈周

弘治八年(),沈周收到王鏊从京城里的来信,信中流露出怀念家乡和对太湖的思念,沈周绘了10幅太湖图画寄给挚友王鏊。这10幅《太湖图》各有姿态,或霞明、或暗雾、或夏雨濛濛,成熟的枇杷隐于迷蒙的雨雾中。王鏊收到沈周的图卷后,回信中附诗《沈石田寄太湖图》一首,云:“远寄萧萧十幅图,霞明雨暗雾模糊。眼着觉我无云梦,胸次知君有太湖。”

王鏊陆巷家亦商亦农,祖父王惟道是种果能手,家有大片柑橘与枇杷林。王鏊父亲王琬年轻时至湖广为官,致仕后对家中果林仍精心管理,每年初夏枇杷成熟采摘后,总差人用快舟走太湖水路送往相城沈府,沈周也年年品尝到“玉膏流”“沁齿甜”的白沙枇杷。

成化年间的一年初夏,沈周应王琬之邀,在家人的陪同下,从相城买(租)舟过太湖,入胥口门到陆巷寒谷渡,登岸来到王家品枇杷。嵩山坞是陆巷最深邃的一座山坞,长约多米,满山遍野全是浓荫蔽日的枇杷树。小满过后,果实累累、金光闪闪,风吹树动,似一块巨大的绿绸缀满繁星在山坞中飘动。年已7旬的沈周忽生灵感,从书僮手中取过笔墨,即兴画了一幅《枇杷图》,并在画上题诗曰:“谁铸*金三百丸,弹胎微湿露溥溥。从今抵鹊何消玉,更有饧浆沁齿寒。”大画家沈周绘的东山枇杷极为逼真,就像一只只挂在枝头的金弹,据说有一次真的吓退了一群飞来想啄食的小鸟。后来,据说书画家吴昌颐来东山品枇杷,观赏周沈的《枇杷图》后有感而发,赋诗一首:“五月天气换葛衣,山中卢橘*且肥。鸟疑金弹不敢啄,忍饥空向林间飞。”

▲沈周绘洞庭枇杷图

《莫厘王氏家谱》上有一则典故,说族中一位想学绘画的青年,得知大画家沈周对洞庭山白沙枇杷情有独钟,又绘画又作诗,想投其所好,拜他为师。托友送一盒枇杷至相城沈府,并附一封短信,云:“敬奉琵琶,望祈笑纳。”信末还留了姓名。沈周开启盒盖一看,是一盒新鲜枇杷。沈周不禁失笑,回信说:“承惠琵琶,开奁(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)视之,听之无声,食之有味。”

那位王姓青年见沈周复信,暗笑自己出了洋相,也知沈周是在给他开玩笑。作了一首打油诗自嘲:“枇杷不是此琵琶,只怨当年识字差。若只琵琶能结果,满城箫管尽开花。”琵琶、枇杷同音不同义,王姓青年张冠李戴闹了笑话。不过也很风趣,成为名人交往的趣谈。

尤侗纪革村里品卢橘

枇杷古代又称卢橘,唐代诗人李白《宫中行乐词八首》中有“卢橘为秦树,蒲(葡)萄出汉宫”之句。清初尤侗也是一位到东山品枇杷、并留下诗画的名士。尤侗(—),字同人,号悔庵、西堂老人,苏州府长洲县人,清初文学家、戏曲家,被顺治誉为“真才子”,康熙称为“老名士”。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科,官翰林院检讨。参与修《明史》,撰列传余篇、《艺文志》5卷,康熙二十二年告老归家。四十二年康熙南巡,晋官号为侍讲。著述颇丰,有《西堂全集》。

▲尤侗

“摘得东山纪革头,金丸满案玉膏流。唐宫荔子夸无赛,恨不江南一骑收。”这是清初名士尤侗品尝白沙枇杷后留下的诗作。纪革头位于莫厘峰西,是陆巷的一个自然村,明清时因盛产白沙枇杷而闻名。诗写作者至纪革头访友,主人采了枇杷招待他,满桌金丸般的枇杷像在流蜜汁,其味沁入心肺。诗赞东山的白沙枇杷胜过广东的荔子。广东的荔子被唐代杨贵妃青睐,可惜没有尝到过纪革的白沙枇杷。

尤侗与东山翁巷翁季霖友善,常至苏州东山游览及戏曲剧本创作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),翁季霖经过年稽月考,花十年时间编纂的《具区志》在古香堂刻印,尤侗为方志中《洞庭十景》作跋。其“十景”曰:白沙卢橘、丰圻探梅、武峰桃浪、菱湖秋月……尤侗在“十景跋”中云:“若乃丰圻萼绿,梦越罗浮;武峰花红,仙游沼洞。卢橘夏熟,白沙独冠吴都。泛太湖之月,棹唱菱歌;陟莫厘之颠,醉吟雪赋……翁子季霖,东山好事,着屐以往,援笔而成。风鬘雾髻,仿佛行间;蕙带荷衣,芳香字里。如李白之登太华,诗必惊人;比卢鸿之入终南,志能格物。”

翁季霖所撰《具区志》中的插图,均由尤侗所绘,故尤侗“跋”中有“悬之四壁,助君画图”。每画一图,翁季霖必陪之尤侗至实地采风绘画。纪革村是东山白沙枇杷的主要产地,叶氏芝庭园中的枇杷更为 ,有数亩之广。“芝庭”为明代儒商叶明哲所筑,竣工之日,大学士王鏊为之书“芝庭”园额,祝允明撰《芝庭记》。

据说尤侗随翁季霖赴纪革芝庭院绘画时,园主人摘了新鲜枇杷请他们品尝。白沙枇杷皮薄、肉嫩、汁多,食时需小心剥去果皮,再咬一小口果肉,细细品尝,满口生津。尤侗初不知食法,把果皮去后,塞到嘴里就咬,一股果汁溅到了桌子上,很是尴尬。主人也感到很难堪,恐伤了客人的自尊心。尤侗忽地来了灵感,也为了打破尴尬气氛,吟起了这首“金丸满案玉膏流”的枇杷诗,成为古代赞颂东山白沙枇杷的佳作。

李根源绿阶山庄品枇杷

年农历五月二十日,在吴郡西山访古探幽的李根源来到东山陆巷看望友人叶藩轩,在友人陪同下,登上绿阶山庄品尝白沙枇杷。

李根源(—),字雪生,又字养溪、印泉。云南腾冲人。近代名士、民国元老、上将,爱国人士。叶藩轩(—),名锡蕃,陆巷粹和堂人。任过四川眉县知县、建昌府道尹(相当于知府),是上海汇丰银行买办席正甫的长婿。叶藩轩早年参加同盟会,与李根源友善。

▲李根源

绿阶山庄为陆巷古村 园林,位于花翎巷东面,建在一座高约50米的小山岗上,面积约30亩,有山顶花园之称。上山石阶多达多级,两旁果木花卉掩映,故名绿阶山庄。整座山庄分为两部分,山上是“百尺绿阶”“舟居无水”“一枝香庐”等园林建筑,山下为厅堂、住楼、花房等住宅。山顶园林广近30亩,以自然景色见长。“一枝香庐”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六角亭,其亭名取自唐代李白“日照香炉生紫烟”之意境。其处北望太湖,群岛如笠;南眺寒山,紫雾飘绕,风景 。园中遍栽枇杷,初夏时节,金果点点,甜香四溢。

李根源《吴郡西山访古记》载:“二十日,游景德里王氏宗祠,华堂雅室,曲廊小桥,老木青葱,绿柳依垂,名宅也……游叶氏绿阶山庄,依山结庐作花,观一枝香庐。主人叶藩轩君锡蕃,以甓储之枇杷一盘见饷,尽量啖之,芳香可口。余曰:一枝香庐当易名一盘香庐,相与解。”李根源游山庄,品尝白沙枇杷后极为高兴,曾开玩笑要主人把“一枝香庐改为一盘香庐”,意即在一枝香庐亭品尝了一盘枇杷。李根源把该亭易名“一盘香庐”,还有一层意思,庐与卢同音,枇杷古有卢橘之称,寓意品尝了一盘香甜的卢橘(枇杷),比喻十分巧妙与贴切。

李根源一句不经意的玩笑,后来绿阶山庄的“一枝香庐”景观,改成“一盘香庐”之名。

贺阿三慧眼识“照种”

贺照山(—),名荣泉,小名阿五。东山槎湾人。果农, “照种”白沙枇杷品种在培育和传播人。

贺氏出生于果农之家,祖辈均为果农,对白沙枇杷嫁接、管理积累有丰富的经验。他年轻时就对枇杷种植颇感兴趣,并欢喜钻研嫁接枝术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),他受雇于村中淮泽堂富商王秋涛家挑水(负责挑生活用水),几乎每天进出王家匏圃。小满过后,园中枇杷先后成熟,*灿灿的一片,满园金光。鸟儿争抢啄食,主人王秋涛要贺照山设法驱鸟。贺照山看到园中一株老树上的枇杷鸟儿啄食最多,树下满地果核。他仔细一观察,发现该树长的枇杷与众不同,形大、柄长、皮薄、肉厚、味甜、汁多而核少,是株不可多得的好品种。他向主人王秋涛讨得几枝接穗,嫁接于自家藏船坞长园门头(现名堆涧头)枇杷树上。经过他细心管理,三年后开花结果。他品尝果子,味道甜而果核少。

▲白沙枇杷

白沙枇杷品种有实生和嫁接两大类,以嫁接后长出的果实为优。贺照山先在自家枇杷园中广为嫁接繁殖,逐渐推广给村中邻居,继而发展到村中果农都嫁接这一优良品种。没有多少年,传播到了整个洞庭东山。因其新品最早为贺照山培育传播,人们均呼这种枇杷为“照种”。照种枇杷后来又延伸出短柄、长柄、鹰爪3个品系,很快普及槎湾村,又成为东山20世纪70年代前白沙枇杷的当家品种。

贺照山最初嫁接的枇杷树,至今尚在槎湾藏船坞中。而王家之老树已枯死,现东山广为传播的“照种”白沙,系嫁接后的第二代枇杷。贺照山祖上世代以种果为生,有兄弟三人,皆为种枇杷之行家。

*积玉含辛育“白玉”

年5月21日傍晚,槎湾4队队长*积玉来到藏船坞中,了解枇杷的成熟程度。当他走到阴山坡原果农汤志洪的枇杷山上时,发现山脚下青石嵌中一株碗口粗的实生枇杷树生长格外茂盛,细看枇杷树上结的果子,皮色淡*中泛着玉色,很是诱人,剥皮一尝,果玉洁白、味甜核少,是枇杷中的珍品。

▲*积玉

当天*昏,*积玉带着一篮枇杷来到设在东山西泾山的吴县果树研究所,找到杨家骃教授,说是发现了“宝贝”,请他尝鲜。杨教授品尝后,说这是只优良枇杷新品,建议*积玉剪取接穗嫁接在其他枇杷树上,成功后推广。年春分时节,杨家骃与*积玉一起操刀进行科学试验,他们在20多棵大拇指粗的枇杷树上嫁接了新品。夏至过后,嫁接成活的新穗已长出3片嫩叶,这标志着母株的树液已送至新的生命中,接穗开始健康成长,两人的心情十分喜悦。谁知天有不测风云,初夏藏船坞里的一场暴风雨,把刚成活的接穗全部刮断。他们并不气馁,因为成功是从失败开始的。“春分乱接木”,年3月,他们又嫁接了30多棵枇杷苗,成活后采取了严密的的防护措施。

三年后,嫁接的枇杷新品开始结果,果肉洁白,甜中带鲜,满口生津,品质与原生株上的枇杷毫无差异。这一枇杷新品是*积玉首先发现并培育成功的,杨家骃教授说:“清代贺照山培育的枇杷中‘照种’,当代的*积玉培育的优良新品,就叫‘积玉’吧”。*积玉不肯接受, 取*积玉名字中一个“玉”字,命名“白玉”枇杷。

吴中东山出品

作者:杨维忠

审核:张炜

发布:席时超

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anjingzx.com/afhgx/3319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2020029325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