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夏明
远山环伺,稻田水塘、苗木修竹、阡陌村舍相间,拐入平坦宽阔的乡村公路驶向河阳,颇有如那个晋太元中的武陵人走近“桃花源”。天高云淡,金风送爽,江南田园乡村是那么恬静安逸,让人愿意路程再长一些、却又盼望着早一点抵达。
河阳形胜,街市繁华,虽是乡村,旧时可与城比,烟火人家参差,鳞次栉比、重檐合瓦连绵。不去河阳村就不算到过丽水,被称之为中国“古村落的活化石”的河阳古村,历史人文丰富璀璨。
下得车来,望着两岸绿树掩映中的白墙黑瓦,有浓郁的乡风古韵扑面而来。浮游嬉戏的白鹅,敦厚悠闲的路人,屋檐高挑的灯笼,烘桶麦饼的酥香……走上小路,街边有清澈流水,人们就迈不开腿了。无怪乎这里成了《麦香》《理想照耀中国》《道士下山》等众多影视剧竟相取景之地。
同济大学的万教授已按捺不住、迫不及待地举起相机。
我说过了桥就是河阳古民居群了,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”。可他立在公济桥上,张开双臂,似是要将眼前的景色抱进怀里。他说他要把这烟火乡村平安吉祥的气氛刻入脑海,说话间喜形于色,两眼放光,全然没有了之前留给我的持重严谨的工学教授的模样。
他说这一刻,让他有了回到外婆家的感觉。我知道他所说的“回到外婆家的感觉”是触景生情的乡愁,是回到了童年,是无嗔无痴、无欲无求,是温暖美好。水能断石,柔软有时候比坚硬更有力量,都市喧嚣、繁华如幻,平静安然才是身心忠诚的向往。返璞归真,下意识的反应最真实,站在石拱古桥上,只一瞬间,对照清水出芙蓉的山乡古村,有人就被内心潜在的情感击中了。
是啊,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相忘,内心的安定豁然,需要自然宁静与祥和快乐的环境,如果说灵*依附于躯体,那么古风摇曳的乡村就是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的故乡。让人一眼就爱上的地方,必然钟灵毓秀、人杰地灵。河阳古村便是如此。
“山村浮罨画,樵爨旁岩边”,与书法家、美术评论家同名同姓也叫沈鹏的上海学者、摄影人有感而发。“溪谷数家境,晨昏万古烟”,书画家、知名摄影人小王旋即款款地接上。我说,我知道这是河阳朱氏第三十一世孙朱辉的诗句,正巧日前读到过。董芷林老先生闻之大笑连连,赞许道“看来你们行前都下过不少功夫、做了功课”。
坐落于丽水市缙云县最大的山间盆地里,绕村而过的溪水流淌了千百年,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河阳古村,是中国历史文化村落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。作为浙江人,我兼作导游,告诉他们此刻脚下站立的五拱石桥,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建于清咸丰初年,从这座桥上走出去了许多河阳的官宦富商。
“绿水青山滋润人也涵养建筑啊!”闻者不由纷纷感叹。连接两岸、静静地卧在时空里的石桥不语不言,它曾是缙云西乡的通衢大道,有多少人从这一座桥上走过,走向远方、走向未来,又有多少人从这一座桥上走回过去,走进历史、走入感想呢。
一河之隔,过了桥就是保留至今,有着规模宏大、气势雄伟、技艺精湛的15座古祠堂,多间黑白辉映、错落有致、飞檐翘角的门楼旧第,街巷明晰、屋宇列栋连毗的古民居群了。自公元年,原吴越国钱武肃王掌书记朱清源携其弟弟朱清渊卜居此地,开枝散叶、繁衍生息,至今已40多代,虽然大部分村民陆续迁出了,但古村仍居住着不少朱氏后人。
有书记载,朱氏先祖是唐宰相朱敬则。名门望族,官宦辈出,历史上河阳村曾出过八位进士(朱清源弟弟朱清渊一脉的裔孙中也有7位荣登进士第,是否是因为早年分迁至了金竹、新建、官仓等地,故没有算了河阳村,未及考证)数十位诗人,我不知道还中过多少贡生、举人、秀才,窃想肯定为数不少,当时名噪全国的“义阳诗派”就成形于这里。耕读传家也经商办厂,文化经济两手抓,比如胡雪岩生意场上合作的好伙伴、缙云首富朱氏三十三世祖朱篪(号虚竹)当时就有“全国第二富”之称;有道是“有女嫁河阳,赛过做娘娘”,户盈罗绮、金玉满堂,河阳古村盛极时曾经富可敌国。
游客纷至沓来,“河阳古民居”高大的石牌坊前拥挤着拍照留影的人。“富在深山有远亲啊”,旅居捷克的著名女摄影家顾惠宁说得意味深长。显然这“富”指的不是《增广贤文》里所言的钱财。河阳的“富”是什么?我们都似乎明白,可也还需要深究。一行人中唯有我为本地人、是丽水的子孙,我不由说道:那你们是河阳什么样的远亲呢。
从河阳村的正大门八寺门进入,一行人就散开在河阳的风景里了,有的走进了幽深的门洞,有的徘徊在卵石或者石板铺设的长巷,有的已消失在白墙黑瓦间的转角了,像是采蜜的蜂,自有方向。
我紧随在年逾七旬尊敬的董芷林老师身边。
河阳之前我来过一次,我说八寺门是河阳先祖为纪念宋元时期村里出了的八位进士而建的。他点头微笑:“八士门建于元朝,明正统十四年被烧毁,现存的建于明朝……”他告诉我他已是三度再来了,没想到对这里他比我这个丽水本地人还要熟悉、了解。他说河阳古民居群是活着的文化,有生命的呼吸和烟火气息,可以贴近、可以对话、可以抚摸,是具象的存在,难得,又叹息着有许多优秀的文化,因认识局限或未加重视而疏于保护和传承,都死在了历史里、成了泛*的书页。
漫游细品,寻找、凝视、发现,仰望、感慨,虚竹公祠、文翰公祠、荷公特祠、朱大宗祠、七如公祠、圭二公祠……祠祠画栋雕梁,精致工巧,宏敞大度、雍容端庄又威严朴素,走走停停,行行摄摄,且观且思,一程下来,口传心授、我听他说了许多他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思考和理解,还有古建筑摄影中别开生面、独特的取景技巧。
千百年了,这里的一墙一砖一瓦皆有故事,缺口的井沿、斑驳的门洞、修缮的轩窗都有传说,沧海桑田、总有一些不能改变,还有更多的被藏在了历史文化的记忆里。站立在高墙深弄里,发思古之幽情,前朝的进士、秀才也曾打这走过,我与他们算不算相遇?只要倾心侧耳,就能听到还未远去的脚步声。历史的回响在典籍中也在走读里,董老师对我说:“你是本地人,收集、挖掘、整理,如有兴趣和时间,还是可以做些勾沉拾遗的工作的。”
徜徉于“十间”“十三间”“十八间”“二十八间”“三十八间”等一间一间相套、一栋一栋连接的江南最长的马头墙下,蓝天倒映在若大的四方清水塘中,我似乎听到有穿越时空的蹄声传来,倘若是物质的建筑挽留住了远古的岁月,那么又是什么抵御住了人间红尘的纷扰,将珍贵的历史文化保留了下来?在古村河阳的静好里,轻柔的思辨如顶上丝丝缕缕的白云飘向了深邃里的悠远……
“出去是为了回来,一次有一次的收获。”穿过长街短巷、一起缓缓地走向出口,董老师说“河阳是历史文化积淀很深的古村落,如此数量之多、规模之大的古民居建筑群,全国罕见。更为不易的是保存得比较完整、未被过度开发,依旧有着古民居建筑原初的味道。”
他告诉我:他还会再来的。
作者简介:夏明,浙江籍,资深广告人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