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的小路
文/刘文英
是那山谷的风,吹动了我的心,是那山上的红叶,迷醉了我的双眼。在这金风送爽,喜获丰收的季节,我怀着满满的乡愁,迈着稳健的脚步,踏上了回故乡的路。为了寻找过去的感觉,追寻记忆中的求学之路,我特意选择走上了这条很久没有走过的山路。
我顺着这条山涧小路一直向前,一直向着家的方向赶,任思绪肆意飞扬。秋风漫过原野,只见漫山遍野,硕果累累,稻谷飘香。清新的空气散发着泥土的芳香。路边的格桑花开的五彩斑斓,形碟如飞,向我展开了朵朵笑脸,好像在欢迎我回家。缤纷的山菊花也向我点头致意:累了吗?歇歇脚吧。我停下脚步,坐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,大石头对我说:还记得我吗?我从茫然中醒来。是的,就是这块大石头,那时上学的路上每每走累了,就坐在这块大石头上歇歇脚。我坐了一会儿,便起身伫立,见眼前路边的小草由绿变*,有的已经干枯,等待来年再披绿装。远处的山坡上,满山的红叶似晚霞染红了南山,正迎合了诗人那句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经典诗句。
看着眼前这一切,我蓦然回首,这条山路正是我青少年时代去县城求学走过的路。现在它比以前好走了许多,一看就是经过了整修。眼前的一草一木,点点滴滴,都感到格外亲切,格外熟悉。我回忆着那学生时代的过去,看着这条山涧小路,心中泛起由衷的感叹,思绪万千,脚步渐渐的慢了下来。我边走边望,左顾右盼,一步三回头,一步一回首,万般情思涌上心头。这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乡村上面那缭绕的缕缕炊烟,看到了父亲在地里干活的背影,看到了母亲推磨、烙煎饼的情景,同时想起了院子里那棵老枣树,还有那童年的小伙伴,……。一切都历历在目,记忆犹新。
在那青春年少的学生时代,为了去县城求学,每个星期都往返在这条小路上。从我家到学校,往返三十多里地,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靠两条腿。每个星期天下午,我就约合同村的小芳同学一起返校,肩上背着母亲烙好的煎饼和咸菜,沿着这条山路赶校。十几里地的路程往往要走近两个小时,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歇脚。有时到了城里,就已经是华灯初上了。那时的城里街,在我印象中,马路两旁的木电线杆挑着稀疏昏*的灯光,低矮的民房,一条不算宽的马路,夜幕下,目睹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,悠闲散步的人,心想,什么时候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,骑上自行车就好了。这就是那时我的最高理想。
在六十年代初期,国家还处在相对贫穷落后的状况。记得有首对口打油诗:“俺村穷,交通全靠走,通讯全靠吼,治安全靠狗,取暖全靠抖”。对曰“俺村更穷:“吃饭全靠*,穿衣全靠纺,结婚全靠想,致富没指望”。这的确是当时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。那时在校的学习生活唯一就是煎饼、咸菜,青菜从不沾边,有时夏天煎饼长了毛,就用开水泡两遍就吃。至于学校的食堂,只因囊中羞涩从无暇顾及。最犒劳人的是每周回家母亲做好的小豆沫。
我上完高中,又读了临沂卫校,毕业后,分配医院工作。以后成家立业,也有了孩子。父母在的时候,每个礼拜天我都会回家看望父母。所以每到星期天,母亲就早早地站在村头,向着这条山路瞭望,迎接我回家。以后的日子里,父母双亲都已故去,家里虽然还有两个哥哥,每次回家,看到父母空空的房子,总觉得冷冷清清,心里空落落的。有曰:“父母在人生便有来处,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”。没有父母在的日子,回家的次数自然就少了许多。
如今走在这条小路上,想想过去,看看现在的生活,真是天壤之别。*的惠民*策,三农*策,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了村村通,户户通,柏油马路直通到家门口。家家都有小汽车,家家都有电动车、摩托车、电动三轮,交通极为便利。通讯基本人人都有智能手机,人人都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