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家太厉害了,历史上出了这么多的状元

团结·分享·互助·共荣

林氏的状元

中国科举史上,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,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 的“状元”郎,则是屈指可数。据考证,自唐高祖武德五年(年)的 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,到清光绪三十年(年) 一位状元刘春霖止,在这年间,科考的榜数为榜,共产生了名状元(一说人),加上其他短命*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,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人。

中国古代社会,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,无一不坚定地认为: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千钟粟,书中自有*金屋。”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。自孔老夫子起,“学而优则仕”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。因而,苦读寒窗数十年,为的就是金榜题名,为的就是以文入仕,为的就是跻身宦臣,光宗耀祖。状元及第,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,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“天上一轮才捧出, 万姓仰头看”的巨大殊荣。

据资料可以考证的林姓文武状元有以下几位。

01

一、林环

林环(~)字崇璧,号絅斋,福建莆田人。明永乐四年()状元。授翰林院修撰。升侍讲。预修《永乐大典》,为《书经》部分总裁官。他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,所取多为真才。林环识略过人,通晓世务,深得成祖器重。成祖驾幸北京,命他为扈从官员,“常侍帝侧”。林环善诗文,著作颇丰。后人赞其诗“清思异质,藻而不浮,朴而不枯,极诗家音色之妙。”林环又工书法,擅长狂草。有《絅斋集》。

林环[明]字崇壁,福建莆田人。九牧林后裔,莆田城内赤柱(今城厢区英龙街)人,出生于明洪武九年(),系唐端州刺史林苇的后裔。他自小就聪慧过人,能阅书成诵,尤精伏氏经方。明永乐四年()三月廷试 ,钦点状元,授翰林修撰,一年后升为侍讲,预修《永乐大典》,为《书经》总裁官。林环曾两次任礼部会试官,他举贤荐能,在朝中很有声望,同时负有才学,晓畅世务,很受明成祖的器重,每次出巡都让他随从,故而其时的儒硕也对他刮目相看。但林环只活了38岁,留下《纲斋诗文集》22卷。

02

二、林震

林震(-)字敦声,又字起龙,长泰县城人,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(年)十一月初一(11月29日)。他年幼丧母,事继母以至孝,家庭生活贫困,但贫不移志,坚持刻苦读书,据林震自述:“夜则读书于室,昼则樵于山,倦而息影林樾下,出携卷腰底,读之声朗朗出树间。”经多年苦读,他学问渊博,文章超群。

林震富有文学才华,写下不少诗文,惜多已散失。今存有《儒学科贡题名记》、《林氏族谱序》等文章以及《紫极宫》、《春日偶成》、《归省》、《元宵》、《题苏步坊》等30多首诗歌。长泰县仍存有林震生活、读书、墓葬等文物遗址。位于长泰县城状元巷的状元井,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林震的民间故事,脍炙人口。诸如:林震在漳浦海岛读书,该处因此得名“林震屿”;林震状元及第时,家中井鸣三日;林震卒之时,有星坠于其户;林震在金銮殿上“一笔化三千”,与江西沈文求争元夺魁;漳州因有状元方能称“府”等。这些故事世代流传,表达了百姓对状元林震的崇敬。

03

三、林大钦

林大钦(年~年),明嘉靖壬辰科状元。字敬夫,号东莆。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(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)。幼家贫,聪颖嗜学。年中状元。授翰林院修撰。以母老乞归,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,与乡子弟讲贯六经,究性命之旨。年母逝,哀伤过度而大病。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,在归途中病卒。

林大钦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 一位科举文状元,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。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《东莆先生文集》,潮学学者*挺补充整理为《林大钦集》。

林大钦在潮汕地区有大量传说故事,不少潮汕熟语亦与其相关,他的蟾宫折桂,为一代代潮汕学子树立了一个奋发向上良好榜样。

04

四、林召棠

林召棠(~年)字爱封,号芾南,谥文恭,吴阳(广东吴川)霞街村人,父泰雯,任东安县教谕。

粤西 的状元林召棠的故乡吴川市吴阳镇有一座文笔塔,名为“双峰塔”,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(年)。

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。清嘉庆八年(年),17岁为秀才,学使姚文田称赞为“海滨俊才”嘉庆十七年,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,认为极有前途,选拔为贡生,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。道光三年(年)癸未科状元及第。皇帝阅其卷未批:“今科得一佳元,一字笔误偏旁,非关学问。”授职翰林院修撰。道光五年(年),因父丧返家丁忧。道光八年返京供职。道光十一年,任陕甘正主考官,此次选择举人65名,其中呼延甲、张芾(曾任广东巡抚)、牛树梅等11名,后皆中进士,颇有成就。次年,他深感官场污浊,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。

林召棠晚年,或吟咏于高雷山川滨海,或挥毫落笔于书斋。其书法,欧底赵面,自成一家。其诗词颇多佳作,清丽可颂,脍炙人口。一生主要著述有《心亭亭居诗存》、《心亭亭居文存》、《心亭亭居笔记》等手抄本,而刊行于世的则散载于《万花谷》(专载清代翰林班诗作)、《高州府志》、《吴川县志》

05

五、林鸿年

林鸿年(-),字勿村,侯官(今福州)人,清嘉庆九年(年),道光十六年状元及第,是福建省清朝时期的 个状元,也是莆田 位入二十四史的 人物。林鸿年严于律己、宽厚待人。道光十八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,出使琉球,而后历任广东琼州府知府、云南临安府知府、云南巡抚等职。同治五年被以“畏寇逗留”等罪名革职,返回福州后担任正谊书院(现福州 中学前身)山长。正谊书院在林鸿年十几年如一日的精心掌教下,培养出的栋梁之才多达百余人,其中就包括陈宝琛、林纾、陈衍、吴曾祺等人。

林鸿年是非常有名的槐轩弟子,《清史·儒林传》记载,咸丰中,福建侯官林鸿年为云南布*使,至蜀得沅书读之,惊喜求问,时沅已死,因受业于沅弟子内阁中书刘芬,尽购其书去。及罢官归,遂以其学转相传习,闽人称为“川西夫子”。

06

六、林?

林?(?~?),字号不详,福建福清(今属福建省)人,一说福州人。宋孝宗赵軩淳熙十一年()甲辰科武举 人。

可他没有效力*队,而是担任了地方官,做过知州。这位武状元未以武传世,而以文扬名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记载他著有《永阳志》三十五卷。他还是位诗人。广东潮州一里湖有一座“观稼亭”,留有林的诗作《题西湖山岩二首》,是他任潮州知州时所作。《宋诗纪事补遗》也收录了他两首诗作。林虽没有双状元的身份,但其文才得到公认。

07

七、林管

林管(·12—约),林一鹏三子,谱名林初,字訚,浙江平阳林坳人(今苍南县藻溪镇三岙村)。自幼博文精武,智能双全。南宋光宗绍熙四年(年)参加朝廷武科考试,得廷对 ,中武状元,被朝廷授枢密副使的官职。该科共录取武进士41人,他们是:薛秉成、邵万、柳必大、董褒、林必胜、周方叔、郁蓁、邓居简、郁盛。。同年录取正奏文进士人,文状元是 学者陈亮。

由于当时金国占领宋朝国土后,仍然要南下吞并南宋。为了国家安全,不受外敌侵略,收复失去河山。一心尽忠报国的林管,主动请求带领部队,北上抗击金兵。但是当时的朝廷当权者害怕战争,仍然屈膝求和,也不思驱逐金兵,收复失去的国土。这样林管的请求没有被答应,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,并且还受到投降派的排挤。不久,林管带着遗憾被迫离开朝廷,回归故里,在于林坳建了自己的状元府。

林管虽然身在家乡,可是他心里仍然牵挂国家*事和朝廷*事。由于忧国忧民, 积劳成疾,在老家病逝。死后,后人把他与夫人缪氏安葬在藻溪九堡村瑞应寺后。

林管之子林献可(林盖),字君猷,生于宋宋绍熙庚戌()十一月廿八日卯时,浙漕请追补。嘉定十年丁丑()入学,嘉定十二年()已卯试追补,以寿九十而不禄。

林管一生爱国忧民,不忘抗击侵略,受到后人的景仰。

林管的诗,《竹坡》:潇洒山隈处,交加尽此君。平安终日报,晚节凤来群。这是他后来离开官场和战场,在民间与许多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往,过着非常清闲生活的真实写照。但我们还是在“平安”中,看到了他极为不平静的心潮。这只是他勉强自我安慰的一首诗。

08

八、林仲虎

林仲虎(?-)字景瞻,号定窗,林仲麟(-)之弟,宁德二都梅溪人。宋庆元二年(年),以武举魁漕选及廷试,举为第二(榜眼),嘉泰二年()壬戌举为 (武状元).

林仲虎虽是武举出身,但他文笔极好,诗作尤佳,有《百将诗》、《杂诗》传世。

林仲虎自幼喜读兵书,嗜好弓马、刀枪。成年后,他先以武举魁漕选,夺得赵扩庆元二年()丙辰科武举第二名。六年后,再应武举,终于如愿以偿,成为武状元。林仲虎擅长作文,尤长于诗,13岁时即能吟诗作赋,他著有《百将诗》、《出疆唱酬集》传于世。《宋诗纪事补遗》收录有他的诗。

09

九、林汝浃

林汝浃,字伯深,号则庵,南宋福建长溪县劝儒乡望海里九都花门头村人,武状元。

生于南宋淳熙五年(年)。家贫,幼年资质聪慧,曾从大洞庵老僧学儒业,通读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诸子百家。他擅长诗赋,出口成章。一日至匠铺购买剪刀,受到工匠雅谑,即以剪刀为题吟道:“一双蒲剑两边开,几向红炉炼出来;寄语嫦娥须展手,蓝袍急急为君裁。”工匠称奇,便以一快剪相赠。汝浃多才多艺。年二十五始入泮宫就读,课余随父习武。因日常刻苦磨炼,功技压群。又兼学医,善治骨伤。

宁宗赵扩嘉定四年(年),林汝浃赴京应试,中右榜武状元,授职閤门舍人。中秋,宁宗赵扩设宴百花楼,令群臣咏新月诗以助兴。汝浃即呈一律:“高压群星出海涯,清光不许乱云遮;上悬碧落三千界,下烛红尘百万家。陶径柳疏金影现,榭庭帘卷玉钩斜;嫦娥特地通消息,报道君家有桂花。”宁宗大悦,即赏*绢5匹、白绸10丈。林汝浃历任武功大夫、琼州安抚使、郴州安抚使、辰州明道等职。告老返乡后,修建双魁书院,延聘良师教育后人。

10

十、林梦新

南宋理宗赵昀绍定五年()壬辰科武举 人(武状元)。《弘治温州府志》载:林梦新曾任衡州、梧州、容州、浔州、巨州知州。余事不详。此科平阳籍武进士有8名之多。配鲍氏夫人,生子林则祖,字兴周、中景定三年()文进士。

11

十一、林时中

林时中(约—约),字号不详,林有绎第三子,温州府平阳县亲仁乡林坳(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林坳)人,后徒沪山八丈。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七年()辛未科武状元,授处州教授。

林时中正史无传,查有关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,亦无林时中条目。此榜平阳籍有姓名可考的

武进士达16人之多,据《平阳县志》和《弘治温州府志》载“咸淳辛未林时中榜。林时中,状元。周仁勇,金行甫,朱永玉,陶起潜,陈郁,郭钦夫,*梦龙,焦绍祖,郭拱辰,蔡南,曾肖望,陈斌,朱梦桂,林雷震,程一飞,林师吕,以上俱平阳人。陶元龙、陶元虎,瑞安人。徐云鳞,苏州人”

林宜中,时中长兄,字中行,林坳(今藻溪镇繁枝村)人。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,同弟自中诸榜补遗职任知县。林自中,时中次兄,字系孙,林坳移居沪山百丈(今灵溪镇百丈村)人。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。生于绍定元年戊子(),职任制干。林时中房亲,同地同科的武进士林雷震,官中山知府。

查《林氏族谱·五服支图》又发现林时中的祖父是“林祐”,曾祖是“林崧”(宋文进士,任刺史),高祖“林梗”,职任迪功郎、东阳县尉。他是唐末苍南林氏始迁祖林护的第十三世孙,而住在林坳的武状元林管,则是林护的第九世孙。武状元林管的辈份要比林时中高四代。

查苍南灵溪乾隆辛亥年()《百丈林氏族谱》:林时中,有绎公三子,宋咸淳七年辛未科廷对 武状元,钦赐御葬西洋漈下(今藻溪镇的西洋坡,“漈下”,就是墓地周边有小瀑布。)。林时中与武状元林管林梦新林汝侠,诗人林升林景熙同为林嵩裔孙。

12

十二、林本直

《清世祖章皇帝实录》记载:“顺治十七年五月,赐中式武举林本直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。赐一甲一名武进士林本直甲胄等物及诸进士银两如例。一甲一名武进士林本直率诸进士上表谢恩。顺治十七年,顺治帝谕兵部:“武进士林本直、*建中、武灏、谢文、王鼐、蔡昶、孙万茂、耿念祖、马*、张鸿元、杜量谦俱经朕屡试弓马,才技堪用。著照例随侍卫学习骑射。”在康熙十一年,据记载,太原镇这一年始设总兵官一人,以前曾设副将,后设参将。林本直为清朝首位出任山西太原镇的总兵官,驻扎在平阳府。在康熙三十六年,历官至湖广提督。

13

十三、林德镛

林德镛,字白庵,生于揭阳县榕城(今榕城区)。幼好武,膂力过人。清康熙五十六年(年)中武举人第2名。六十年(年)中武状元。授二等侍卫,乾清门行走,并加哈哈珠子扈。康熙皇帝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避暑,对林德镛甚为赏识,但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干,於年去世。14

14

十四、林天滮

清乾隆三十六年()辛卯科会试(春闱)恩科 名(会元),殿试钦点一甲一名,状元及第,授一等侍卫。此科武会试,兵部右侍郎蒋元益知武举。吏部右侍郎曹秀先为此科武会试正考官,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源汉为副考官。殿赐林天滮等50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。他先入侍禁闱,后历官江西抚标右营游击,迁左中*参将。乾隆五十二年()任海坛总兵。

15

十四、林慎思

林慎思(-),字虔中,号伸蒙子,世居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(今长乐市潭头镇大宏村)。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 位状元,也是福建历史上 位思想家,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,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。

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 位状元,也是福建历史上 位思想家,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,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。

林氏出现才,能文能武!

历史上居然出过这么多状元!

太霸气了!

由于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anjingzx.com/afhpz/2693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2020029325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