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丁草,别称紫堇、彭氏紫堇、布氏地丁等。
在外形上,地丁草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,高10-30厘米。根细而直,少分枝,淡*棕色。茎细弱,从基部向四周多分枝,有棱、灰绿色,光毛或疏生长柔毛。基生叶丛生,基生叶互生,有柄。
在生长环境方面,地丁草适应性较强,喜温暖稍凉爽气候。耐寒,怕旱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粘土、壤土、砂质壤土均可种植。
在分布范围上,如甘肃、内蒙古、江苏、山西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河南、陕西、江西等地都有分布,蒙古东南部、朝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腊兹多耳诺耶河谷也有分布或逸生。
在药用价值方面,地丁草在干燥后全草可供药用,有清热解*之功效,主治痈肿、疔疮、风热感冒、支气管炎、肝炎、肠炎等症。
在繁殖方法方面,用地丁草种子繁殖,每亩约需种子3~4公斤。通常与禾本科植物套种。小暑与大暑节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垄后,在行间浅锄地面,将种子均匀撒入行间,用大锄推一遍,将种子埋严,浇水,要保持畦面湿润,30天左右出苗。
田间管理:因地丁为喜阴植物,故出苗后要勤浇水,加强管理。大秋作物成熟收获时,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。上冻前要浇冻水,覆圈肥。翌春化冻后,将粪块砸碎,整平。清明至谷雨节新生叶尚未布满地面时,每亩追施尿素10~15公斤,追后要浇水。立夏后停止浇水,以防茎、叶腐烂,降低产量。
主要病虫害:惊蛰节前后,幼苗返青时,常有一种鳞翅目的黑色幼虫,咬食嫩芽,为害甚大,可用青虫菌(腊螟杆菌三号)~倍液喷杀,或每亩用2克菌粉加15~25公斤细土配成*土,撒施田内*杀。
中药使用方法:内服,煎汤,5~15克(鲜者50~克);或捣汁;外用,捣敷。
在化学成分上,地丁草含有10多种生物碱。从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、乙素、丙素和丁素(暂名)4种不同的生物碱。另含香豆精类内酯、甾体皂甙、酚性物质、中性树脂和挥发油等。
小小一棵草,矮矮生地面。不与高花比,美丽也难掩。
漂亮的地丁花,十分惹人喜欢,小时候在老家农村见过,再次看到怎能不喜欢呢?您在哪,您所住的地方有此种野花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