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Ⅱ级濒危珍稀植物:青藏等地特产山莨菪
花木君
贴过膏药的朋友可能见过一种膏药,其中主要成分是山莨菪(làngdàng),然而您可能不知道,野生山莨菪是国家Ⅱ级保护濒危植物。
山莨菪(学名:Anisodustanguticus(Maxim.)Pascher),为茄科、山莨菪属多年生宿根草本。高40-80厘米,有时达1米;茎无毛或被微柔毛;根粗大,近肉质;叶片纸质或近坚纸质,矩圆形至狭矩圆状卵形,顶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下延,具啮蚀状细齿,两面无毛;叶柄两侧略具翅;花俯垂或有时直立,花萼钟状或漏斗状钟形,坚纸质,外面被微柔毛或几无毛;花冠钟状或漏斗状钟形,紫色或暗紫色,内藏或仅檐部露出萼外,花冠筒里面被柔毛,裂片半圆形;雌蕊较雄蕊略长;花盘浅*色。果实球状或近卵状,肋和网脉明显隆起;挺直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山莨菪又名樟柳(青海)、唐川那保(藏语译音)、唐古特莨菪,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,分布于青海、甘肃、西藏(东部)、云南(西北部),生于海拔-米的山坡、草坡向阳处。
山莨菪医药上用来提取山莨菪碱等生物碱,且具麻醉镇痛作用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山莨菪全株有*,根*性大,曾经有报道,有人将其根误为商陆使用时引起中*,严重者发生痉挛,因呼吸麻痹而死亡,因而一定不要随意采摘和服用。
莨菪(天仙子)
山莨菪和莨菪并非同一种植物,莨菪中药名天仙子,是茄科、天仙子属两年生草本,在中国分布广泛,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皆有分布。
二者的区别:
1、莨菪(天仙子)属于天仙子属;山莨菪属于山莨菪属。
2、莨菪(天仙子)一年生的茎极短,自根茎发出莲座状叶丛,卵状披针形或长矩圆形,第二年春茎伸长而分枝,下部渐木质化,茎生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;山莨菪叶片矩圆形至狭矩圆状卵形,顶端急尖或渐尖,叶柄两侧略具翅。
莨菪(天仙子)
山莨菪的花
3、莨菪花在茎中部以下单生于叶腋,在茎上端则单生于苞状叶腋内而聚集成蝎尾式总状花序;山莨菪花单生,腋生或侧生,或生于枝叉间,通常俯垂。
4、莨菪的花萼筒状钟形,花冠钟状,长约为花萼的一倍,*色而脉纹紫堇色;山莨菪的花萼钟状或漏斗状钟形,花冠钟状,紫色或暗紫色。
天仙子
山莨菪属有4种3变种,分别为4种:铃铛子(Anisodusluridus)、三分三(Anisodusacutangulus)、搜山虎(Anisodusmairei(Levl.))、山莨菪(Anisodustanguticus),以及3变种:丽山莨菪、*花山莨菪、三分七。
这几种山莨菪属植物主要特征如下:
原变种:叶全缘;花冠通常浅*色或裂片略带紫色,但花冠筒内基部无紫斑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1月。产云南(西北部)及西藏(东南部)
铃铛子变种:叶缘具1-3对不等的粗齿;花冠裂片带紫色或近浅*色,花冠筒内基部具5块紫斑。产云南、西藏。
原变种:叶全缘或呈微波状,萼无毛,花冠*绿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10-11月。产云南(西北部)。根入药,用于骨折,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等症,生药 剂量不得超过三分三钱,否则易引起中*,故有三分三之称。
三分三变种:叶缘具1-2(-3)对粗齿,花萼外面有时被疏柔毛,通常仅花冠檐部露出萼外,花冠裂片带浅紫色,花期6-7月,果期9月以后。产云南(西北部)、四川(西南部);用途与三分三同,据说药效略差,用量需略增,故有三分七之称。
原变种:萼齿宽钝三角形,其中有1-2枚较宽大,近等长。花冠浅*色,花期7-8月,果期10-11月。产云南(昭通)。
山莨菪变种:果时宿存萼较果实长2倍或略长,果梗长6-8厘米,花冠*色。花期约6月,果期约9月。种子叶出土时折弯露出地面,山莨菪(原变种)则是直立露出地面。
山莨菪属植物都具有镇痛解痉,活血去瘀,止血生肌之功效,经常作为中药材药用,而且还是用来提炼生物碱的重要植物资源,因而被采挖严重,大多都已经处于濒危境地。
在中国国务院年8月4日批准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( 批)》中,山莨菪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;在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名单中,山莨菪被列为低危(LC)。
山莨菪作为受国家保护的特有珍稀物种,近些年却因为缺乏宣传和具体保护措施,并且分布地人们缺乏保护意识,往往不进行人工栽培,而是在田野采掘,有的还把山莨菪地上部分掺入牛饲料中,用来催膘,更使得山莨菪的种群加速减少。
因而,不能因为颁布相关保护条例就可以了,而是要切实加强宣传和保护措施,比如有关机构单位联合当地农户采取经济联合体,鼓励人们规模种植,用以提炼药物,产生经济效益,这样才能真正保护野生山莨菪的种群不再过度减少,从而避免进入濒临灭绝境地。
-10-22易花得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