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;
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
纵使多少岁月更迭,每逢中秋佳节,
我们还是习惯性地“举头望明月”,
期盼着那轮金灿灿圆澄澄的明月
辉映心中那一轮圆满。
跟随着记忆的长河,静静回溯,
在历史的星空下,
人们曾经怎样望月?又如何过中秋?
其实中秋节并不光是
赏月亮+吃月饼这样的组合
今天小编要带着大家“穿越”回古代
看看古人是怎样过中秋的!
摄影:古济雪
在唐朝,原先的月饼叫做胡饼
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时
杨贵妃觉得胡饼好吃但不好听
才改名月饼
南宋时期,“玩月”热闹得更近乎疯狂。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也记载,此夜金风送爽,玉露生凉,丹桂香飘,银蟾光满。
王孙公子,富家巨室,全都登上高楼,临轩玩月,许多大户人家还摆上丰盛的宴席,在琴瑟铿锵之中酌酒高歌,通宵玩乐。
元朝的中秋习俗,几乎没有推陈出新,但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,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。
话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,传递消息十分困难,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,将纸条藏入饼中传递消息,最终各路人马一齐响应,义军如星火燎原。
意不意外?惊不惊喜?没想到吧,月饼担起间谍功能。
在清朝,姑娘们过中秋佳节,偷葱偷菜的风俗非常盛行。
俗话有:偷个葱,嫁个好老公;偷个菜,找个好女婿。而已婚女子则偷瓜求子。
正如孔乙己所言,中秋偷葱偷菜,能算偷吗?可惜现代人不懂这个浪漫,这个习俗咱可不好随便学,免得大好日子蹲局子了。
时至今日,这个秋风乍起、
月色温柔的夜晚,
因被人们寄予了别样的情怀:
“中秋月圆人更圆”
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。
在这一天,远方的游子
或千里还乡、或遥寄思念;
在家的亲人
则要相聚一堂、共叙天伦。
时光荏苒,
很多东西或消失或变换,
但人性中总有一些东西不曾改变,
而传统的作用,
正是为安抚我们心灵深处
那些不变的情怀。
来源:济南古城历史街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