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秘境,数片秋*,以及一次露天午觉

十二月初,大雪前的一周,山城几乎天天都出了太阳,实在太难得了。大人们在江边健行、拍照,孩童们在草坪上嬉戏。对冬季阳光稀缺的重庆人来说,这样的好天气,惟有如此,方算不负。有阳光的闲暇时间,我都去了我的坛城。所谓“坛城”,是我家周围几个尚未被人工化的自然小旮角。它包括小区对面的一个小山顶,还有长江边的一段荒野,以及离家不远的一个不收费的小公园,是我的植物观察基地。跟费时费力的去网红景点打卡相比,坛城更能满足我:它便捷可达,时间灵活,随时可造访。一个秘境我先去了小山顶,这也是我来的次数最多的地方。虽说这个季节可看的花草不多,但只要留意观察,还是会发现处处生机。 吸引我的,是途经对面小区中庭时,草坪上冒出一几株地锦苗新叶。它们的羽状复叶大而舒展,颜色碧绿苍翠,上面时有白斑点缀,很清新可喜。这种野草在花园里很常见。它是紫堇的同属近亲,又叫尖距紫堇,因其花有着细长而尖的距而得名。很快,就可以见到它开花了。两天后,就在这个小坡上,我又发现了大片大片的地锦苗。以前虽然也多次遇到过,但如此豪阔的地锦苗自由,还是 次实现。在修剪整齐的草坪上,发现了数株瓶尔小草。在重庆主城区,这种秀气的蕨并不多见,我每次都是零星碰到。半山腰的那两株皂角树,叶子已经快落光了。一低头,果然如愿地捡到了大把乌黑的皂角。上坡的路边,无意中瞥见绿篱围成的栏杆空出了一个小门洞。这是一个无声的引诱,一个热烈的邀请。我果断地弯腰钻了过去。抬眼一望,啊,这片我以前很少来的缓坡上,居然长着大片大片的淡雪栴檀草(日本人的叫法,也就是白花*针草了)!跟常见的白花*针草不同,这种的白色舌状花很长,加上成片生长,看上去很有风情。光线幽暗的林下,吉祥草正热烈地开放。跟小区里不同,这里疏有人管理,故而同样的植物,却长得更疏朗,也更舒展。在这棵小叶榕树身上,遇见了一种新的蕨类。请教了熟悉蕨的朋友,他确定是一种瓦韦,很有可能是阔叶瓦韦。这种蕨叶细长似飘带,叶背面的上半部,有两行圆形的孢子囊。榕树根部,则缠上了一株何首乌藤,青翠如昨,仿佛不知凛冬将至。草丛中的一种酸模,蓼科。我被它红色的漂亮叶脉吸引了。走到坡边缘,赫然出现了一片菜地。以前,我家周围利用荒地种菜的人很多,但随着市*建设的日新月异,荒地越来越少,菜地也随之绝迹。仔细看了一下,这片菜园竟然是一个高差相当大的狭长坡地, 处是主马路边的变电站背后, 处则是坡顶,典型的夹缝里求生存。长羽裂萝卜菜园子里的一排桂花树,树上缠满了正开花的金灯藤,也叫日本菟丝子。这阵子肩膀本来很痛,逛完这个新发现的秘境,肩痛似乎都减轻了不少。于我,鸡血疗法永远最管用——给我一小块没人的荒野就够了。数片秋*这个季节,斑斓的树叶是最美的风景。往年看到风吹落叶,我总是有点伤感。今年不知为何,感觉却截然不同。*叶辞枝的意象,相当打动我,而且觉得意味无限。这些树叶结束了一年的工作。它们完成了自己的责任,故而这谢幕既从容又优雅。落叶不是终结。我看着它们息劳归土,想到的却是开春即将萌生的新枝新叶。家的四周多苦楝。有一天上午出门时有点匆忙,气息零乱。逛到小公园里,走走停停,任意东西。公园里人很少,除了我,只有一个中年男子坐在坡顶,背对着阳光刷手机。逛完后,我在一株苦楝树下就地坐了下来,晒着暖意十足的冬阳。风吹过楝树,细碎的*叶簌簌而下。我看了很久,不知不觉间,原本急促的呼吸也平静了下来,整个人感觉很放松。那一刻,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说过的话,强烈共鸣:“这世间,煎耗养颓林林总总,大自然却是心灵的纯滋养。”回家途中,有一段路种着一球悬铃木,俗称美国梧桐。我也很喜欢这种树,树干高大而挺拔。走在路上,面前时不时就有一片宽大的美国梧桐叶子悠然飘落。不同于银杏的纯*,它的叶子*中带棕红,叶面上亦有斑驳的脉纹,是风霜留下的时光印迹。一边走,一边听着陈鸿宇唱,“挎壶酒,给荒野,饮酌那秋*......”此刻,这歌词瞬间入心。睡了一个露天午觉年轻时满世界疯跑,曾有过数次露营体验。只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骨头早就僵硬了,早已多年不曾试过。这一回,老天一下子扔给山城这么多个晴天,我有午睡的习惯,可又舍不得浪费阳光,某天忽然想,干脆就在露天坝里睡午觉去,不就两全其美了吗?在草地上躺下来的时候,有种陌生的奇异感。大概是因为,作为一个成年人,极少有在这样四野开阔的地方,把身体放到水平紧贴大地的体验。它摒弃了习以为常的、让人心里感觉安全的事物,比如房间与门窗,床与被子,还有黑暗。但我居然真的睡着了。这个体验,很新鲜。想想我们的祖先,不都是这样以天为被、以地为席地活过来的么?人到底是进化了,还是退化了呢?躺平以后,脸离地面只有几厘米。这时,我忽然发现:草地上的草,平时我们踩来踩去很少留意的、一种贴地生长的禾本科——请教了一位老师,得知是结缕草,正在热烈地开花!从这个角度看上去,满眼都是它们深紫色的短花穗。凝目细看,小花头顶上还有白色的花柱。这个发现太令我惊异了。当天就此事发了一条朋友圈,一位朋友留言:“想起孙猴子学成下山时师父送他的一句话:‘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’!”而做到这一点,只用了一只野餐垫。文章与植物图片(除注明出处外)均为作者原创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投稿分享请将原图发送至邮箱:

qq.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anjingzx.com/afhzz/2794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2020029325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