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://www.znlvye.com/m/很多朋友都看不懂祭侄稿,也看不到书法和情绪有什么关系,分不清用笔之处的心态变化。今天就说一下这个问题,这可能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,预计万八千字,先从《祭侄稿》的文章和历史开始说起,这是读懂祭侄稿这篇书法作品的关键,然后再说文章-书法-情绪的关系,会举例解释。这样大家会比较全面的了解祭侄稿,无论是对欣赏书法作品,还是学习颜真卿书法,都有非常多的帮助。本文的出发点就是:专业内容,通俗讲解,争取人人听得懂学的到。清代吴德旋《初月楼论书随笔》:“慎伯谓平原《祭侄稿》更胜《座位帖》,论亦有理。《座位帖》尚带矜怒之气,《祭侄稿》有柔思焉。藏愤激于悲痛之中,所谓‘言哀已叹’者也。”此书论段出自清人吴德旋,写的非常精妙,说“祭侄稿有柔思”这是有别其他评论者的说法,我深感赞同,所以用此段开篇。我们先从文意来解释祭侄稿,这算是了解颜真卿和祭侄稿的来历。尤其此篇文章与书法与情绪完美合一,不可只临字,不知“文”。维乾元元年。岁次戊戌。九月。庚午朔。三日壬申。第十三(从父涂去)。叔银青光禄(脱大字)夫使持节蒲州诸*事。蒲州刺史。上轻车都尉。丹阳县开国侯真卿。首先交代了时间,人物。乾元元年,是年,颜真卿时年49岁。是唐肃宗的时代,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年,唐肃宗是李隆基后下一任皇帝,李隆基he杨贵妃已经被打跑了。第十三叔,指的就是颜真卿本人,“从父”在古代就是叔叔的意思。比如《伯远帖》中,也有“群从之宝”的句子“从”就是堂兄弟这一帮一窝生的娃。比如从兄就是“堂兄弟”,从父就是叔伯。古人如果父母去世了,那就得由叔伯养着。比如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大家都学过,其中就有: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。韩愈和十二郎就是叔侄关系,韩愈只比十二郎大几岁,但是,十二郎父母死了,就由韩愈及其媳妇抚养了。季父和从父的意思差不多,就是三叔为“季”,四五六七八叔为“从”,颜真卿行十三,所以就叫十三叔,就和电影里的十三姨一样。银青光禄(脱大字)夫使持节蒲州诸*事。蒲州刺史。上轻车都尉。丹阳县开国侯真卿这里说的是颜真卿的身份,就是一个地方长官,掌管*事,上轻车都尉相当于从三品官。开国候说明是封了候的,以后才是“鲁公”,公侯伯子男。以清酌庶羞。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。惟尔挺生。夙标幼德。宗庙瑚璉。阶庭兰玉。(方凭积善涂去)。每慰人心。从这开始,才算正文,才算是情绪的开始。清酌庶羞,就是美酒佳肴,祭奠用品。大概意思就是,用这些薄酒小菜,祭奠我得子侄季明,(赠赞善大夫是死后追加的,“赠”字处有涂抹,说明颜真卿当初觉得有必要加上官职,比较正式)赞善大夫就是“提意见的官”,和白居易一个品级。惟尔挺生。夙标幼德。宗庙瑚璉。阶庭兰玉。(方凭积善涂去)。每慰人心。现在子侄一辈,就你还活着,而且从小就是好孩子,德行好,品质佳,才华棒,是一家之宝,让我们都感到很安慰。这是文章中开篇,褒奖侄子的。方期戩穀。何图逆贼开衅。称兵犯顺。尔父竭诚。(□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)。常山作郡。余时受命。亦在平原。仁兄爱我。(恐涂去)。俾尔传言。尔既归止。“方期戩穀”,接上文,每慰人心。每次看到他都感到非常安慰,都觉得这小子日后一定会更好,非常有出息。但是怎么会想到逆贼(安禄山)突然叛乱,并且举兵开始挑衅我们!你的父亲(颜杲卿))非常尽忠,(中间被涂去的部分经过两次更改,首先是“x制”后来改成“被胁”,一次都差不多,说明季明的父亲,颜真卿的哥哥是被坑的,最后可能感觉尺度太大,也可能是不利于君臣和谐,改成了“竭诚”就是尽忠,这种改动实属是无奈的,期间隐去了多少无奈和阴谋诡计,可能乱世做官,一直会在“忠”和“义”之间挣扎)是常山的指挥官,我当时也收到了命令,在平原驻守。(这是颜平原的来历,世称平原是因为在平原做过官,而且书法名声也很高)仁兄爱我。(恐涂去)。俾尔传言。仁兄出于爱护我,让你(季明)给我传话。尔既归止。爰开土门。土门既开。凶威大蹙。(贼臣拥众不救涂去)。贼臣不(拥涂去)救。孤城围逼。父(擒涂去)。陷子死。巢倾卵覆。天不悔祸。谁为荼*。你给我传完话之后,已回到常山,于是土门被夺回。土门打开以后,凶逆(安禄山)的威风大受挫折。贼臣(王承业)拥兵不救(此处也涂改两次,主要涂改就是“拥众”可能也是为了防止矛盾,不指名道姓)致使(常山)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(颜杲卿)和儿子(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)先后被杀。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.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,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!天啊!面对这样的惨祸,难道你不感到悔恨。其实写到这里就应该明白颜真卿悲愤之处,是他的哥哥为了保护他打头阵的感激,以及贼臣明明可以救下他哥哥和家人,但是按兵不动的气愤。二者为两个极端差,所以写此文是非常悲愤。写到此处,用笔顿挫更加明显,明显用力,线条与人心的情绪非常同步。谁为荼*。念尔遘残。百身何赎。呜乎哀哉。吾承天泽。移牧河关。(河东近涂去)。泉明(尔之涂去)比者。再陷常山。(提涂去)。携尔首榇。及兹同还。(亦自常山涂去)。抚念摧切。究竟是谁让这场灾难发生?(此处暗指贼臣)念及你(季明)遭遇这样的残害(被杀后只留头部,身体遗失)就算再给我一百个身体又有什么用?(意思是都不是侄子的身体)呜呼哀哉!我承受圣上的恩泽,派往河关(蒲州)为州牧(长官),又从泉明带人去常山,带着装你首级的木盒,一同回来。摸着木盒,心里的思念,悲痛摧绝心肝。重点看“摧”字其实颜真卿“摧切”二字在王羲之现存摹本手札都能找到原字。这是丧乱帖的摧字,当然颜真卿那个摧是来自另一个王羲之字帖的“摧”。王羲之现存手札“摧”有两三个。之所以用丧乱帖,因为王羲之所有“摧”的体势都差不多,中间的空白及笔顺都差不多,而且丧乱帖也是纪念亲人的悲愤之作,有异曲同工之处。震悼心颜。方俟远日。(涂去二字不辨)。卜(再涂去一字不可辨)。尔幽宅。(抚涂去)。*而有知。无嗟久客。呜呼哀哉尚飨。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,容颜变色,请等待一个合适的日子,选择一块好的坟地,可能时间要久一些,还请你的灵*不要埋怨在这呆的时间过长,呜呼哀哉!请享用这些祭品吧!在文章的意思上,已经解释完了。大家不妨自己读一下这篇文章,在回忆一下文意。维乾元元年。岁次戊戌九月。庚午朔三日壬申。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*事。蒲州刺史。上轻车都尉。丹阳县开国侯真卿。以清酌庶羞。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:惟尔挺生。夙标幼德。宗庙瑚琏。阶庭兰玉。每慰人心。方期戬谷。何图逆贼开衅。称兵犯顺。尔父竭诚。常山作郡。余时受命。亦在平原。仁兄爱我。俾尔传言。尔既归止。爰开土门。土门既开。凶威大蹙。贼臣不救。孤城围逼。父陷子死。巢倾卵覆。天不悔祸。谁为荼*。念尔遘残。百身何赎。呜乎哀哉。吾承天泽。移牧河关。泉明比者。再陷常山。携尔首榇。及兹同还。抚念摧切。震悼心颜。方俟远日。卜尔幽宅。*而有知。无嗟久客。呜呼哀哉尚飨。首先,怀念季明是由于当初季明只有十几岁,非常有才华,因为不投降就被杀害了,始作俑者其实并不是安禄山,安禄山当时已经凶威受挫,只要附近的人肯出兵相救,就不会出现这种惨剧。但是“贼臣不救”,让季明被害后,只剩头颅,不见身体。而且常山本来是颜真卿要去驻守的地方,但是他的哥哥为了保护弟弟,才去的常山,因为平原在常山后方。悔恨,愤怒,无奈一并表现在笔端,就有了这幅作品。开篇时说“祭侄稿有柔思”,从开始回忆季明的好,再到涂改不适当用词的“无奈”,都表现出颜真卿的“柔思”,这些细微的地方。这是颜真卿的妙处所在,因为祭侄稿用的秃头笔。祭侄季明文稿》,颜真卿50岁时书。计25行,共字。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,挺身而出,坚决抵抗,以致“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”、取义成仁之事。季明为杲卿第三子,真卿堂侄。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,他往返于常山、平原之间,传递消息,使两郡联结,共同效忠王室。其后常山郡失陷,季明横遭杀戮,归葬时仅存头颅。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,悲愤交加,情不自禁,一气呵成此稿。看颜真卿的第一部分,这部分的用笔用墨非常自然,介绍自己,情绪没有多少波动,结构没有太多变化,用笔也是圆润厚重中一笔墨的自然变化。此段“转”多,用笔虽有枯墨,但是提按的节奏还是在平稳的状态。这段的用笔,你明显会发现用笔的幅度要么特开,连带非常多,笔画非常细,比如“亡侄赠赞”“每慰”“阶庭兰玉”还有用笔非常小心的地方“之灵”,提按行笔的节奏非常短且重,这两个很重要。这是一种“柔细”之处。这些思念怀念侄子的词语,所以用笔并没有用笔很重,当然除去涂抹处。但是说到“灵”“祭”的时候都是用笔到了笔肚的位置。而且结字上明显比之前的部分放开了一些,开阔了一些。“何图逆贼”“尔父”连带少,按笔多,明显和之前连笔多是有区别的。这种轻重,并不是所有的笔重就是心情沉重,而是根据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笔法的变换,来看出心态的变换的。比如连带多到提按多连带少,都有笔轻笔重之处,但是表达的心态就有不一样。所以并不是看完这篇文章就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情绪。而是要多临,临的时候,自己写字时用笔的感觉和之前的不一样了,就会发觉原帖中的文意,或者关键词,就有些关联。以此推及之处还有《寒食帖》,寒食帖有凄凉之意,心情也比较沉重,也是根据用笔的变化来看出的。一个人写字,心情不一样,用笔的连断,轻重,节奏,都是受影响的,至于字形,则表现的不是那么强烈。能看出心态情绪的变化,多是线条中的变化。所以,相看处作品中更深的层次,就一定要多临。整体用笔再也没有赞美季明是那样轻快连带多的用笔了。提按轻重的变化明显出来了。这就是通篇的情绪通过节奏来表现。颜真卿用秃头笔,但是有些起笔的地方非常锐利,可以看出行笔速度,还有比如“臣”字,竖是切笔下去,是非常用力的。到“百身何赎”明显感受线条和之前又不一样了。侄子有首无尸,明明才十几岁。从此开始线条用笔小脚枯重,连带变多。其实全文,连带变化最精彩处,就在这页。第一行的正,第二行的奇,第三行由正变奇,最后几个字就已经歪的没法看了,恰恰也说明文章的结尾,情绪几近崩溃。这是线质上的变化,通过文章意思,线条变化,可以揣摩颜真卿的心思。此篇作品笔法非常自然,没有太多修饰,相对《争座位》来说,简直太糙了,但是也太精彩了。收笔有鼠尾,有枯虚不实,用锋有正有侧,甚至随意涂改。有些字,单字拿出来,没有什么艺术性特别高的地方,但是放到整篇作品里,是那么自然。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,即以圆笔中锋为主,藏锋出之。以前已经说过篆籀笔法,是颜真卿自张旭处悟得,此篇用笔用秃笔,所以有些点画直接点入也是圆的,但是也因此可以看出很多细线条的表现,是颜真卿功力的表现,是非常难以捉摸的,也是没有工夫非常难以模仿的,在加上其中轻重粗细,浓枯的对比变化,是难以用规律所讲清的。或者说此篇根本没有规律可言,他做到了和王羲之一样用笔*神莫测,所以后世将其和书圣并立,并不是没有理由的。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,如*钟大吕;细劲处筋骨凝练,如金风秋鹰;转折处,或化繁为简、遒丽自然,或杀笔狠重,戛然而止;连绵处,笔圆意赅,痛快淋漓,似大河直下,一泻千里。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,由行变草,迅疾奔放,一泻而下,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。至十八行“呜呼哀哉”,前三字连绵而出,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。从第十九行至篇末,仿佛再度掀起风暴,其愤难抑,其情难诉。此篇书作,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看似是书,实则是抒发一种悲愤。用笔用墨不计工拙,字的连带顾盼全是由情绪带动,所出法度,全出无意,实则是平时功力的结晶。真正做到了“无意于佳乃佳”,这是历史作品上不多见的。如果大家看历史上的三“神品”三大行书,兰亭,祭侄稿,寒食帖,都是诗文“稿”。“稿”很重要,说明没有当做作品来写,却又因为写时是离着情绪最近的时候,下笔最自然的时候,最不计较工拙好坏的时候,所以写出来的作品,反而变化更难以捉摸。公字画雄秀,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。前辈云,书法至此极矣。纵笔浩放,一泻千里,时出遒劲,杂以流丽。或若篆籀,或若镌刻,其妙解处,殆出天造,岂非当公注思为文,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。苏文忠谓:“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,比公他书尤为奇特。”信夫。如公忠贤,使不善书,千载而下,世固爱重,况超逸若是,尤以宝之。这是宋人的评语,其中一句“岂非当公注思为文,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”说的最妙。因为注意力全在修改文章上,于字画上并没有着意,所以说达到了更精妙的地步。告不如书简。书简不如起草。盖以告是官作。虽端楷终为绳约。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,则颇能放纵矣。而起草又出于无心,是其心手两忘。真妙见于此也。观于此帖,真行草兼备三法。前宋名重当时。元人评语,这是说颜真卿楷不如行草,行草不如书稿的出处。曾经我说此句“楷不如行草,行草不如书稿”,有人还抬扛,说这是我自己杜撰的,我并无心解释,因为这类人太多了,和此类人解释不得,这类人永远是以管窥豹,不会反省自己的无知。文中“告”所说是告身帖一类工整的官用楷书作品,书简就是颜真卿现在流传刻帖中的手札信笺,草则是“稿”。书法到了一定地步,追求的就是自然,所有可能一个书家名家,即使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也并不是字字精妙,本本精妙。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有天时地利人和。也有一些人,看到一些书家的平时作品,就说“徒有其名”,这也是没见识的表现,从古至今的大家,每个人的每个时期,都有好作品和不好的作品。比如米芾手札,三十多岁想对五十多岁的作品,简直差太多了,即便是五十多岁的作品,固然也有高低之分。前十二行甚遒婉,行末“循尔既事”字右转,至“言”字左转,而上复侵“恐”字,“有”旁绕“我”字,左出至行端,若有裂文,适与褙纸缝合。自“尔既至泽”逾五行,殊鬱怒,真屋漏迹矣,自“移牧”乃改。“吾承”至“尚飨”五行,沉痛切骨,天真爛然,使人动心骇目,有不可形容之妙,与《禊叙藁》哀乐虽异,其致一也。“承”字掠策啄碟之间,“嗟”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,“摧”字如泰山压底柱鄣,末“哉”字如轻云之捲日,“飨”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蟄,吁,神矣。元人评语,再此就不多解释了。元章独称《座位帖》,盖尝屡见,而《祭侄》则闻而未睹,今《宝章录》可考,宜其并称《座位》而不及此也。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,而米氏独称其行草,为劇致。山谷亦云,奇伟秀拔,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,回视欧、虞、禇、薛辈,皆为法度所窘,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。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。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,未尝用意,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。米氏所谓忠义愤发,顿挫鬱屈,意不在字者也。文征明跋语,文征明早年就是学颜出身,二十多岁颜字笔法已经有成象,后来听其老师劝导,专心一致,逐渐走到二王,于晚年的时候从圣教出。晚年小行书,虽然是二王根基,但是其中很多地方还是有颜味儿的。在临祭侄稿的方面,个人觉得有二人最好,第一是洪厚甜,就是上图临者。还有一个就是沃兴华。此二人的名声可能在大多数人耳朵里都不太好,一个玩坏了楷书,一个是玩坏了书法。但是无论如何,水平还是水平,并不可以偏废全,可学之处还是要学一下,不可学之处可不学。诚如*庭坚所说,学书当如柳下惠能坐怀不乱,才是高手。做“鲁直闭门者”则修为就不够了。长文向来看完者不多,写字一样,能坚持临帖学习的也不多。以上写了三个小时,费时费力,请大家点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