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柳风周末,得半日闲,打马茂林镇铜山村。铜山村位于泾县南部,距县城50公里。车过茂林镇,进入铜山方向,柏油路变成了水泥路,路窄,多弯。山崖上紫藤花开如瀑,时有鲜红的杜鹃花探出半个身子作翘首以盼状,田野里成片的油菜花随意镶嵌,比景区规划齐整的更多了一份自然,多了一份野趣。在唐里村浦口桥至螺丝坑峡谷地段,三面环山,满坡翠竹林木。这里已被开辟成“皖南大峡谷漂流”,全程2.7公里。据说,乘着橡皮艇顺流而下,一路上飞瀑深潭。有古树奇石、桫椤世界、厥类奇观、藤蔓部落等景点。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,还未到漂流的季节。铜山,顾名思义,产铜之山。铜山富藏铜矿,西汉吴王刘濞曾铸宝剑于此而得名。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,国家地质队曾先后在此安营扎寨,大规模开采,建工房,打山洞。刘先生说,朋友的父亲从部队退伍后曾在矿山工作多年。除铜矿外,铜山还以盛产檀皮、漆树和茶叶闻名,尤其产好茶。同事得知我去了铜山, 句话就是,“去买茶叶的吧?”现在正是新茶上市的时节。铜山山高林密,自然生态环境优良,茶叶生长得天独厚,出产的名茶“铜山龙芽”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“金奖”。见到路边一块刻有“铜山”字样的巨石地标,知道铜山到了。下午三点的阳光把铜山村镀上了一层*灿灿的颜色,此时的铜山,名副其实。从路口进入,左手边是一家小饭馆,门脸有些陈旧,一个胖胖的中年女人坐在门前划手机,自顾自笑着,一只*狗慵懒地躺在旁边,眯着眼。刘先生说,几年前,他在那家馆子吃过饭,如今也算是故地重游了。沿着街道往里走,一条大河出现在我们面前,姑且称之为铜山河吧。河上有桥,水泥路面,栏杆刷了白漆,很现代。来之前我就知道这条河流的上游还有一座桥,而且是座古桥,心里便生出一份期待,于是顾不得其他,我们径直去寻古桥。很快发现古桥就在小路尽头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一座桥就是一处风景,古桥更是风景中的风景。古桥大都是石垒,这座古桥也不例外。桥墩是大石头,桥面是麻石板。石板光滑却又凹凸不平,显得古朴而又厚重。这份古朴与厚重是无数双脚年复一年打磨而成。到底有多少双脚?花了多少年时间?铜山河知道,桥头的枫杨也知道。那棵歪脖子枫杨,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。树干中空,能容得下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藏身,是躲猫猫的好地方。各种花草,诸如萝卜花、二月兰、刻叶紫堇、凹叶景天等都把家安在树干上,和它们一起的,还有一根粗壮的扶芳藤。枫杨是学名,当地人可不这么叫它,他们称其为狗杨,因为它不娇贵,易成活,并且极常见,哪里有溪流山谷,哪里就有它的身影。此时的枫杨枝叶婆娑,绿意盎然。村庄因石桥而古老,石桥又因枫杨而生动。它们相得益彰。我走上石桥,立于桥中间的桥墩上时,竟有一种站立船头的感觉,两边屋舍沿河延伸。我们刚刚就是沿河边小路走过来的,河水清浅,河岸却很高。河面宽阔,河坡上开满二月兰油菜花,绯紫金*。我蹲下身子来拍一朵路沿上的二月兰时,影子映在河面上,清淩淩的河水里,绿草油油的在水底飘摇。一个女人上了石桥,她的身后跟了只黑狗。女人在桥墩上坐了下来,黑狗则跑前跑后,桥东看看,桥西看看。不一会儿,桥上又上来一个男人。当我再次注意到他们时,男人手上多了一副渔网,女人则拎了一只小塑料桶,几条银白的小鱼在桶里游弋,一般大小。这是泾县的特产,俗称小河鱼,餐桌上的美味。桥边老屋前一棵桃树已过了盛花期,零星桃花,满树残蕊。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那么鲜明的桃花怎么会凋谢呢?莫非说,最美的桃花在诗经里一直开着。桥边人家的门牌显示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叫石桥组,地名亦如人名,往往是信手拈来,却又恰到好处。我们跟在那对夫妻后面进村,地头有三两劳作的农人。穿过一片绿色的田野时,田野里缀满朵朵纤细的春花——紫云英,蜂舞蝶飞。想起那首《春日》,“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也光景一时新。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面对春天美景,严肃如朱熹也会欣然赋诗。大自然的魅力着实可以让人焕发天性。在这片花开的原野,我忍不住兴奋地奔跑起来,像一个散学归来的少年。一只小白狗迎了过来,尾巴轻摇。一对老夫妻在门口剥竹笋。小院里摆了竹匾,竹匾里晒着或洁白或金*的笋片。山间竹笋,集天地精华,如此尤物,如何享用才不至于浪费?文人美食家李渔说“素以白水,荤以肥猪”。喜素食,只需用清水来煮。如果将笋和荤料共烹,则用猪肉最适合,而且是肥猪为宜。并不是求其肥腻,而是因为猪肉之肥者能产生甘的味道,甘味入笋,能吃出其中的“鲜”。会吃的人总能在平平常常的东西里,吃出不寻常的味道。这是一个平凡安宁的村庄,却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村庄。据说较早入迁铜山的一族姓徐,俗称“铜山徐家”。大约是明洪武年间由邑内中村郭峰徐氏一支入迁的。此前此后还有梅、吕、章、曹等家族陆续入迁。铜山还是皖南新四*游击队主要根据地之一。然而村里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并不多,多数已处于残毁的状态。在上村组见到一座老宅,仅剩一堵外墙,灰黑色的墙面,斑驳,有雨水冲刷的痕迹,门前角落里有一棵瘦高的油菜,*花开得正艳,有一种孤绝之美。岁月沧桑呵。从村道穿出来,又到了铜山河边。在街心坝,一个洗衣妇正躬着身子清洗衣物。从她灰白的头发看来,已经上了年纪。她也曾有过青春年华,如桃花李花油菜花竞相开放的季节,那是她人生中的春天。此时,她的红衣服与蓝天、白云、清水,构成一幅皖南风俗画,平凡而日常,安宁而深远。这个安静得能听到自己脚步声的午后,沐着春天的阳光,我们在大山深处的村庄信马由缰,看树枝发芽,繁花缤纷;听水声潺潺,鸟鸣虫唱。桥下捕鱼者、地头劳作者、河边浣洗者,我用手机一一拍下。曾经辉煌一时的电影院、传统的杂货店、新兴的电子商务集散中心,我也一一拍下。拍进我手机里的还有一座农家书屋——铜山村新风堂,书屋让村里人闲暇时也可以享受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。它构筑起铜山村民的精神家园,善莫大焉。铜山,大山深处的村庄。平淡,世俗。有几分古意,有几分生机。有几分落寞,有几分自在。宜漫逛,宜慢品。
编辑|杨柳风
凤子河边杨柳风做个花里神仙